close

 

[序言]

呼~ 終於挨過了精實又充滿挑戰的11月, 經過了T.E.M.T.A.一連三週45小時的地獄式訓練, 1116的結訓測驗將學員們逼上了一個緊繃的臨界點, 最後小艾跟仁董在帶有一絲詭譎的氛圍中順利完成了測驗! 問我學科/術科考得如何? 我的答案恐怕是:「當下我可能連自己姓什麼都不記得了...」 XD 從學校畢業10多年之後, 以這樣的方式去回味當年的聯考壓力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真的很感謝T.E.M.T.A.提供給學員們扎扎實實的課程內容! 說真的~ 能夠把假期花在學習上真的是相當幸福的事情~ 辛苦, 但絕對值得! 總之除了維持體能之外, 讓自己去持續保有一顆好奇的心去往前走就對了! 同時也要感謝家人的支持, 讓小艾能夠專心投入去將目標給一個一個實現~ 接下來就等12月底的證照發放了! (灑花)

 

身旁的朋友或許知道小艾在今年2月的一個重大決定而離開了生存遊戲團隊, 之後便不斷在尋找《緊急救護》與《戶外技能》相關的一些進階訓練課程, 或許過去在戶外活動中曾經接觸過不少, 但總認為自己像個半調子依然有相當多的不足~ 就在偶然的機會下找到了 博崴媽媽(註一) 在國內推動的一些戶外講座, 來上課的教官幾乎都是各縣市救難團隊中的一時之選, 因此在結束EMT-1課程後的隔一個週末又去內湖上了兩天課, 也藉此機會獲得了不少新的技術與訊息, 而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就是近期相當受到山友們矚目的 PAC 可攜式加壓艙~ :-)

 

註一: 張博崴山難為發生於2011年的一起山難事件, 當時張博崴仍就讀於中山醫學大學. 於 2011/2/27 獨自攀登白姑大山, 次日下午3時, 張生以電話聯絡女友表示迷路之後便失去了聯絡. 警消單位自 3/1 起開始共發動了600多人次、51餘日的搜索均無所獲. 4/20 遺體在白姑大山外圍東勢林管處171林班的野溪被民間山友黃國書尋獲. 由於發現地點就在搜救初期家屬研判的北港溪一帶, 而警消以及張生家屬僱用的山青初期宣稱有至該區塊搜索, 但實際皆未下溪谷尋人, 引發家屬不滿. 在搜救結束之後, 其父母投身「山難救助體制」推動工作, 並於 2011/8/8 在立法委員田秋堇與中華人權協會協助下, 在立法院召開首次公聽會, 達成11項初步結論, 包括消防署須編列預算強化搜救、定期結合原住民演練山難救援和高山型國家公園、成立專屬搜救隊等內容. 直至今日博崴爸爸博崴媽媽已推動不少國內救援機制上的改革, 當然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來自圈內人士不同的聲音, 但我想這個部份就留給親自接觸過的朋友們去自行評斷了.

 

[認識高山症]

小艾之所以會特別留意PAC相關訊息的原因是在一次09年的雪山行, 出發當天清晨從登山口直奔雪山東峰(3150m) 並在抵達369山莊(3100m) 後出現了頭痛 & 嘔吐等輕微高山症狀, 那種不適感讓人終身難忘. 後來做了功課之後了解到自己當時的症狀即為「急性高山症」. 

 

高山症的發生通常在超過25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 人體在受到氣壓變化、攝氧狀況等環境因素影響下使身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的生理徵狀. 通常依症狀會被歸類為三種類型: 「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以及「高山腦水腫」. 而急性高山症是高山症狀當中最輕微的一種, 也是登山者最常碰到的一種, 它輕微的症狀包含有頭痛、噁心想吐、食慾不振、虛弱無力等. 出現這樣的症狀時, 就不應該再繼續往更高的海拔前進, 最好在該地停留一個晚上, 讓身體適應直到症狀緩解之後才能往更高海拔前進. 倘若患者出現有嚴重而無法緩解的頭痛或持續性(二次以上)的嘔吐, 則表示患者已經進入中重度的症狀, 必須立即下撤降至較低海拔高度為較安全的處置. 

 

基本上體能狀況與高山症的發作並沒有直接關係, 反而是受天生的體質的影響. 尤男性比女性容易發生高山症, 在缺乏高度適應、寒冷、脫水、睡眠不足以及飲酒等狀況下, 也都會使人體更容易出現發生高山症症狀. 通常維持適當的水分補充以及營養補給多少會有所幫助, 若配合高碳水化合物的糧食則有機會可減低急性高山症的症狀達30%之多. 

 

 

 

[關於 PAC - 減輕高山症症狀的利器]

在認識了高山症之後, 山友們立刻能夠想像到的是當患者出現有嚴重的高山症症狀時, 往往可能已經出現意識不清, 行動困難, 甚或是昏迷的狀況出現. 這種情況下在高海拔山區要倚賴登山隊伍的協助將患者移動至低海拔區域, 對於隊伍夥伴們的體力負擔可想而知. 甚至在更為緊急的狀況下必須尋求空勤救護的協助, 除了可觀的資源耗費, 空勤直升機更得考量到山區氣候與地形狀況來提供運輸協助. 這些種種的變因都可能讓患者延誤就醫, 而造成不可逆之傷亡與遺憾.

 

 

而 PAC 可攜式加壓艙的出現, 正提供了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 成本低, 重量輕, 操作簡單, 效果迅速...等優點. 正是各先進國家於山區採用的主因. 這次在登山教育的講座中, 博崴媽媽 也邀請請到了PAC的發明者 Dr. Jim 來到現場, 並帶來了全球第一組 "繁體中文版 PAC" 為大家進行操作說明與展示. (上面印有中文操作說明) 

 

 

PAC設備重量僅有8kg, 能夠在十分鐘內模擬下降高度1500公尺. 配件僅有加壓艙主體 & 踩踏式加壓幫浦. 

 

 

接下來就讓小艾簡單介紹一下PAC的操作注意事項吧~

在操作PAC之前, 操作人員仍舊是需要具備有簡單的緊急救護與判斷能力, 並在操作前以清否的方式來判斷患者的意識狀況 (這個時候EMT訓練中的叫ABC 口訣就派上用場啦~ XD).

 

 

 

讓患者躺入PAC加壓艙之後, 關上拉鍊, 仍需持續透過透明窗持續與患者溝通, 並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

 

 

連續踩踏加壓(打氣)幫浦, 此時患者若是清醒, 可透過溝通指導患者進行耳壓平衡操作, 以減輕不適感. (此時以近似CRP按壓速率來進行踩踏)

 

 

經過數分鐘加壓之後能夠發現加壓艙慢慢鼓起.

 

 

 

 

必須持續踩踏加壓, 直到能夠清楚聽到PAC頂端的洩壓閥開始作動 (此時會有清楚的嘶嘶聲出現)

 

 

 

 

洩壓閥作動之後, 踩踏速率轉為5秒一次. 並持續踩踏直到患者的不適症狀消失為止. 但這邊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復原後千萬不可立即打開加壓艙的拉鍊, 因為一打開拉鍊氣壓則立即恢復至原來的海拔高度, 高山症有可能會重新復發, 因此患者在離開加壓艙之前, 仍需停留在加壓艙中以循序漸進方式來慢慢減壓. 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後方可打開加壓艙拉鍊. 

 

 

 

PAC加壓艙上印製的繁體中文說明~ ^^

 

 

 

 

[結語]

在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的奔走下, 目前已向原廠訂購了100具的PAC加壓艙, 並預期會在台灣各大高山的避難小屋以及山屋放置PAC. TWMA 更將提供 PAC加壓艙的操作訓練課程, 通過測驗者將授與證書. 以期提供給患者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以及維護PAC的妥善率. 課程費用不貴, 僅需要NT$1500左右. 投資自己又能造福他人~ 何樂而不為呢? :)

 

今天的介紹就先到這邊.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Edward.

2014.12.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德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